南京金箔

时间: 2017-09-14

南京金箔

  

图1:南都繁会图局部


何谓“金箔”,按照《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的解释:“用黄金锤成的薄片,常用以贴饰器物、佛像,亦有用作衣饰的。”金箔是黄金被锻制过的一种形态,是由黄金具有延展性的特点而决定的,当人们想到尽可能地利用黄金,于是便发明了金箔。说到底金箔还是黄金,因而金箔与黄金一样是财富的物质代表,“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刘禹锡《浪淘沙》中的诗句),凡色至于金,为人间华美贵重。在古代社会,金箔同黄金一样向为帝王贵族的专用品,金箔的发明,从此与帝王宫殿、帝王服饰、佛像装饰及一些高档工艺品相关联,金箔,使黄金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让世界多了一份金光灿烂。南京,号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拥有6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曾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南京这一独特的人文历史之地,也是金箔用武之地(图1:南都繁会图局部);由于南京还具有四季分明,温湿度适中的气候条件,符合金箔的生产制作的外部条件,加之旧时南京金箔锻制技艺都是家传,口传心授,形成了金箔技艺的又一特征,综合上述种种优势,南京便成为制作、使用金箔的重要地区,特别是南京的金箔产业得以传承延续,并影响到国内外各地的金箔业,当代南京已成为全球金箔业的制造中心。

 

一、   历史沿革
(一). 起始渊源
    有研究者认为金箔是埃及人率先发明使用的。1922年英国学者H·卡特发掘了埃及法老图坦哈蒙墓,发现图坦哈蒙死后戴的面具就是由金箔制成。在古埃及、古西亚、古爱琴海、古印度文明中,青铜雕像、青铜或黄金面罩都是常见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乌尔王陵甚至出土过树枝上有带翅山羊的黄金神树,比我国的三星堆文明还要早。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还发现了公元前30世纪的青铜人像,埃及古王国也有用青铜铸造贴金的人头像,人们甚至还发现头部和双臂都用金箔包裹的人物雕像。欧洲人使用金箔也很悠久,今欧洲金箔艺人与我国金箔研究者坦言:欧洲的金箔技艺源于东方。

图2 金沙遗址出土的金箔——太阳神鸟

     我国制作金箔的历史亦很悠久,河北藁城商代中期遗址和河南安阳殷墟都有金箔出土。1980年还在四川广汉市三星堆出土一尊高1.38×0.66米的U形青铜面具、金面铜人头像、一棵表面镶有金箔的青铜“发财树”,同时出土的还有贴金的“金杖”、金虎形饰件,该饰件用金箔模压而成。2001年在成都出土的太阳神鸟,就是在一张金箔片上镂刻出来的(图2 金沙遗址出土的金箔——太阳神鸟)。可见我国至迟在商代,金箔就得到了运用。此后,山东临淄郎家庄一 号东周墓,出土的金箔上并压印有蟠龙纹。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有金箔或金粉屑绘贴的服装。沥粉贴金技法,最早见于敦煌莫高窟  263窟北魏壁画。唐代贴金很普遍。宋代黄金竭乏,素有销金禁令。《宋史▪仁宗纪》:“康定元年(1040)八月戊戌,禁以金箔饰佛像。”元、明、清时期,金箔贴金主要用于建筑装饰,金箔还被制成真金线用在帝王的服饰上。
 (二).历史传承
    “金箔”在古代文献中,亦作“金薄”,金箔的发明是因黄金受到人们的喜爱所致。众所周知,黄金成色华美、永不褪色,化学性稳定,有防腐、不易氧化等特点,而且其硬度不高,延展性大,容易打造成各式各样的器物及饰物。正是因为它的延展性,人们便想到尽可能地利用黄金,于是便发明了金箔。我国至迟在商代金箔就得到了运用。根据考古发掘及古文献可知南京地区在六朝时期已有金箔的运用。
1.六朝时期

 3 南京温峤墓出土的金叶

南京金箔的制造及使用历史悠久,南京是十朝古都,是这一时期我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六朝时期发达的文化艺术代表了其间中华文化的主流,可以推测当时都城建康的手工技艺也应是领先的。六朝时期,东晋大将刘裕攻破秦都长安,将关中的官营手工业作坊中的织锦工匠南迁,在建康建立锦署,从此,南京有了织锦业。六朝时期南京金箔文化的印记尤为突出。我们从考古发掘和古代文献中可窥见南京金箔之一斑。1956年第6期《文物参考资料》记载了南京幕府山大墓发掘出小金叶残片(图3 南京温峤墓出土的金叶),《文物》2001年第3期,载王志高、周裕兴、华国荣《南京仙鹤观东晋墓出土文物的初步认识》一文,记述“仙鹤观2号墓内还出土5件圆形薄片状金饰,其中1件(M2:4)中镂对凤衔胜纹。”《文物》2002年第7期载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北郊东晋温峤墓》一文,记述该墓随葬品有“金箔残件1件,面皱褶,残,用途不明。”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发现一批镂金饰片,均用大小不等的连珠纹镂成兽面形,较大的一片作佛龛状,与金饰片同出的有长条形金叶片,由于金叶片的背面附有少量漆皮,专家推测很可能是漆盒上的金箔饰件。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发掘栖霞山甘家巷萧秀家族墓中,随葬品中有贴饰金箔的石珠。东晋南朝,佛教大发展,梁代达到顶峰,郭祖深向梁武帝上书中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民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甚半。”六朝中金银用于佛事消耗,主要是佛像大量贴金及用作装饰,从《晋书·舆服志》中可看出有金箔在车舆上运用的记述:“金薄缪龙之为舆倚较”、“金薄石山駢”。说明六朝时期南京已有金箔的生产。南朝宋·山谦之《丹阳记》等文献中亦有生产金银箔及设置锦署的记载。南齐时的萧宝卷是个史上有名的昏君,他命令匠人把金箔凿刻成一朵朵金莲花,铺在宫殿的地面上,让他的宠妃潘氏在上面行走,号称“步步生莲花”。这一“步步金莲”的典故被后世文人广泛运用。《齐书▪志第九舆服》中论及“衮服”:“宋末用绣及织成,建武中,明帝(萧鸾)以织成重,乃采画为之,加饰金银薄,世亦为天衣”。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在两汉魏晋时江南一带,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将七种菜合煮成羹汤,食之,可以祛病避邪。并用五彩丝绢或金箔剪成人的形象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鬓作装饰避邪,或剪纸花互相馈赠。
2.隋至元时期
隋唐时期是制造金器和使用鼎盛时期,隋文帝于仁寿二年,在佛诞日,请名僧智教、明芬等分送舍利至全国五十三州,“先往蒋州栖霞寺”(隋文帝《立舍利塔诏》,南京在唐代被称着“蒋州”),于是栖霞寺便有舍利塔,塔上必有佛像,给佛像贴金也是必然的做法。“从开皇初到仁寿末(581-604),建造金、铜、檀香、夹纻、牙、石等像大小16580驱,修治故像1508940余驱。(注1《中国佛教▪一》转引《辨证论》卷三),其中大都是贴饰金箔的。考古显示南唐二陵李昪陵甬道口的中室北壁上方,横列大型的双龙攫珠的石刻浮雕,下方的左右两侧各置一尊足踩祥云、披甲持剑的石刻浮雕武士像,原均敷金涂彩,刚发掘出来的时候还有点金光闪闪,但因早年盗掘时被人刮去金饰,后来又受到淤土的侵蚀,只留下星星点点的金粉(注2参见蒋赞初《南京史话》P.91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第一版)。宋代国力不强,金箔一度遭禁用,《宋史卷十·仁宗记二》记载“康定元年,八月戊戌,禁以金箔贴佛像。”宋代先后在西京、青州、益州、梓州、江宁府、润州等地设置过主织锦绮、鹿胎、透背、绫罗等各种丝织产品的场院。元代流行金银织物和服饰,元朝官府在建康(今南京)设立织染局,金箔是生产金线的原材料,这种风气决定了织业对金箔的大量需求,这里生产的金箔当不在少。
3.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南京金箔生产情况仍鲜见记载,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述金箔的锻制技艺,不知是以何地的金箔制作为蓝本。明洪武13年(1380),朝廷从全国各地调集了4.5万手工业匠户,约20万人赴京服役,建立规模庞大的官营手工业。这些匠户按不同行业分别集中在城南18个作坊,其中有织锦纺、锦绣坊、银作坊等,按照行业业务及分工,金箔业多依附于银作坊或金店行业内,更多的是归属在织造业内。《明史▪舆服》上描述金箔的运用更为丰富,仅以“大辂”车为例:“亭内贴金斗栱”、“天轮三层,皆红漆,上安雕木贴金边耀叶板八十一片,内绿地雕木贴金云龙文三层”、“内嵌雕木贴金龙,间以五彩云。”“柱首雕木贴金蹲龙及线金五彩莲花抱柱”等。南京金箔的情况更多的是通过金线在织金织物上的运用,特别是在云锦上的运用来窥测。明代的官营织造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明史▪食货六》载“明制,两京织染,内外皆织局。内局以应上供,外局以备公用。南京有神帛堂、供应机房,苏杭等府亦各有织染局,岁造有定数。”明代还在地方上设有二十三个地方织染局,南京有后湖织染局。中国大纺织生产技术在明代得以发扬光大,明代金线的运用又有了新的发展,可见金箔的生产和运用是不言而喻的。明陈铎的《滑稽余韵》用“小令”的形式记述当时南京的手工业和店铺及各式市井人物,明确地提到店铺有“金箔铺”,可见有专门经营金箔的店铺。
 4.清朝时期
    据口碑相传,南京龙潭镇一直建有金箔公会祠堂,清嘉庆年间曾重新修建过,这里后被称着花神庙(防得天花,镇民在这里供奉天花神),此庙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倒塌,说明龙潭一带是南京金箔制造之地。太平天国建立政权后,壁画艺术受到重视和大力提倡。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今南京),壁画成为太平天国数以千计府第衙馆的装饰,毛祥麟《甲子冬闱赴金陵书见》中称天朝宫殿“满壁绘画”,泥金是壁画中重要的技艺,亦即描金,又名泥金画漆,描金画纹之外,还可加金屑花纹或洒金花纹,描金以黑漆作地最为常见,朱漆地次之,描金的原料有的只用一种金箔,故纹饰金色同一,也有的用两三种,如田赤金、苏大赤金、库金,色泽一种比一种深,可产生同类色彩变化的生动效果。太平天国的壁画极为盛行,因而决定了金箔被大量使用,吴绍箕《四梦汇谈》卷二中称天朝宫殿“殿尤高广,梁栋俱涂赤金,文以龙凤,光耀射目,四壁彩画龙虎狮象”。为了满足壁画的需要,太平天国中央政府还特地在天京城中的土街口,设置了专门负责绘制壁画等事的机构——“绣锦衙”,又专设金箔司,辖有三、四百工人,生产金箔以满足壁画的需要。

 4 金箔故乡雕塑

由于清代距今并不十分遥远,特别是清末,南京金箔的生产等情况,已经有口碑的记载了。相传清初南京城里还有金箔、金线生产业户30多家,工人200多。清末,南京金箔专销东北、蒙古、新疆等地,用于佛像贴金、店铺牌匾装潢等。根据金箔老艺人口碑相传,南京龙潭地区生产金箔和金线的历史至少在120年以上,清末南京最大的金箔店是谢春山金箔店,谢春山是龙潭太子洲(一说带子洲,该地点已没入长江中)人,因家中当时有人在江宁府做幕僚,颇有势力,加之全家人会金箔五行工艺,拍叶、装沾、打箔、出起、切箔,行行俱能,因此谢春山金箔店既经营金箔又销售金线,成为南京金箔行业中势力最大、资金最多、业务最广、品种最好的一家,其金箔员工有数十人之多。谢家在龙潭太子洲一带培养了不少制作金箔、金线工艺的徒弟,并且很早就把金线的生产放到家乡龙潭的乡村,让农家妇女在家搓捻金线,这一传统方式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末(图4 金箔故乡雕塑)。加之全家人会金箔五行工艺,拍叶、装沾、打箔、出起、切箔,行行俱能,因此谢春山金箔店既经营金箔又销售金线,成为南京金箔行业中势力最大、资金最多、业务最广、品种最好的一家,其金箔员工有数十人之多。谢家在龙潭太子洲一带培养了不少制作金箔、金线工艺的徒弟,并且很早就把金线的生产放到家乡龙潭的乡村,让农家妇女在家搓捻金线,这一传统方式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末(图4 金箔故乡雕塑)。 

民国期间由于战乱,原先在南京谢春山金店的金箔、金线工人及学徒工纷纷回乡,在家乡龙潭为南京的金箔、金线店加工生产。清末至民国初年,龙潭地区从事金箔、金线的业户有40至50家,以刘、葛、印氏等户影响较大,金线生产户也有30至50家,以张、李、陈、徐、等户较为著名,年产金线约50万支。当时,南京城里有金箔小业户30多家,工人100多名,大多数来自龙潭地区。当云锦生产旺盛之时,南京地区所产的金线主要供应本城机户织造锦缎用。位于城南三山街附近马巷的金行店成为南京金线、金箔的主要销售地,主要店铺有周氏、裴氏等。
(三).当代传承
新中国建立后,南京金箔已相继恢复了东北、西北和北京等地的销售渠道。自1953年起,金箔生产所需的金银原料全部由人民银行供给,金箔产品则全部交由北京中国化工原料公司销售。自此以后,金箔生产的金银原料,由客户向银行申请指标,再交生产企业加工制作。1954年,城区生产户12家,从业人员47人。
1955年,国家号召走合作化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南京龙潭地区将一家一户的金箔、金线生产者集中起来,成立了两个合作社,一个是将居住在龙潭镇、花园乡、三阳乡的金线、金箔艺人们组织起来成立的龙潭民艺金线金箔供销生产合作社,以真金线、金箔、银箔为主要产品,1956年合作社迁至龙潭进士坊88号,1966年更名为南京金线金箔厂。另一个是在便民河以北,地域属于南京市江宁县,地点在龙潭六子桥旁成立的江宁县金箔锦线供销合作社。后更名为江宁县金箔锦线厂,1983年7月13日,龙潭圩破堤,厂区受淹,9月1日,金箔车间搬迁至县城东山镇。1956年,印度尼西总统苏加诺访华前夕,江苏省委要求江宁县金箔锦线生产合作社赶制10万张金箔,作为赠给苏加诺总统的珍贵礼品,江宁县圆满完成这一光荣任务,被世人传为美谈,金箔艺人信心倍增增。
文革初期的1966年,南京的金箔企业原是三家,其中两家仍在龙潭镇,只不过是隔着一条便民河,一家在江宁县地界,一个属于南京的郊区范围,而城里的金陵金箔生产合作社(社址在马巷85号,技术工人均来自龙潭),因为当时的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十分落后,不得不转产金粉,正式宣布金箔产品停产。连续八代都是打金箔的艺人牟长松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千方百计从金陵金箔厂把所有100块制作金箔的必需辅助材料“家生”和金箔生产设备全部买回。这样,金陵金箔厂从此退出金箔生产的舞台,一改建国后生产合作社期间南京金箔生产企业三驾马车的状况,直到改革开放前,南京的金箔业产业都由龙潭地区的两家平分秋色。文革初,金箔被诬为“封、资、修”迷信产品,江宁厂的部分职工不得不改行搓草绳、拉元钉,制造盛行一时的毛主席纪念像章。后由于我国国民经济濒于崩溃边缘,轻工业的出口产品反而得到重视。1971年,为迎接美国总统访华,时任北京市长的万里亲笔签署文件,委托江宁县锦线金箔厂完成20万张金箔,工人们奋战20个昼夜,如期完成了任务,将金箔送到北京装饰新华门、中南海和民族文化宫。1976年江宁线锦线金箔厂还派出一支精干队伍,带着金箔首次跨出国门,给当时的苏联克里姆林宫贴金,工程完工后,获得一致好品。根据南京二轻局工业资料反映,1974年,全市(含江宁县)生产金箔441.48万张/62.3万元,生产金银线52.82万扎/24.95万元。

5 南京金箔业主要分布场所

改革开放前,由于是计划经济时代,黄金由国家控制,任何企业和任何人都不得买卖,这样南京只有两家金箔企业的状况维持了三十余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逐步放开对黄金统管,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黄金真正实现了走进普通群众之中,走进建筑、装璜等各个领域,黄金的需求量激增,南京的金箔业从过去黄金占有量的1%一跃到50%的占有量。(图5 南京金箔业主要分布场所)根据2008年的统计,南京从事金箔业的企业达180余家(注3 参见管秋惠《南京金箔》第十二章《南京金箔制作厂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5月,P.122页)。

 

@2017 中国南京金箔博物馆 版权所有    @南京百事讯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