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技艺

时间: 2017-09-14

特色技艺

(一).金箔锻制技艺
金属学有此一说:两块红热的铁如相叠,并着力捶打直至互相粘合,谓之锻合;金属之铁有此性质,多数金属无此性质。黄金是很特别的金属,它的锻合性相当强,两块黄金,如果表面均足够干净并无吸着气体,则即使置于室温中捶打,亦必将互相粘合成为一体。这种锻合性会造成打箔上的困难。若是逐片捶打,速度很慢,且根本不可得到厚度均匀的薄箔,仅能达到薄片或金叶的程度。根据黄金的这种特征,研究者认为古代薄金技术较长时间停留在金片、金叶阶段。也可以说,早期的金箔其实就是金片、金叶。直至一种特殊的隔膜层制造成功,更薄的金箔才有可能打成。陈允敦、李国清在《传统薄金工艺及其中外交流》(注9《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第5卷第三期p.259页)一文中指出:“中西方在打箔的隔层的选用上,走了不尽相同的道路。西方打制金箔所用的隔膜,最初是‘羊皮纸’(parchment),即未经硝制的公羊皮。先把它刮至极薄且厚度均匀,再加防腐剂,并用浮石细磨,使其光滑平整。此法曾使用较长时间。后来又逐步改进,改用羊羔皮及胎羔皮(VeIIum),加工方法同前;继而又转用公牛肠衣拉展成极薄的‘皮纸’。西方由于有较多的游牧区,善于利用畜产品,早就用畜皮作为书写的材料,故容易转用来为打金箔的隔膜。中国打箔用的隔离层则取材于纤维纸。”中国用乌金纸作为隔层的打金箔至迟在明代便出现,一改历史上传统的锻制方法,明清以来至今,生产金箔作坊(现为企业)多在苏、浙、闽、粤,今天尤以南京为最重要的产地。金箔锻制是一精细而又复杂的工艺过程。
金箔锻制是今人规范的书面说法,南京民间俗称打金箔或打箔,我国各地称呼略有区别,如山西新绛(属西安派)称“锤金页”,晋《子夜歌》中有“打金侧瑇瑁,外艳里怀薄。”南京金箔锻制技艺保持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冶炼、打制等多种技艺。旧时南京艺人将金箔锻制技艺归为五道工序,即传统五行:拍叶、装沾、打箔、出起、切箔。当代南京金箔业将金箔锻制过程又细化归纳为十二道工序,这一过程神奇微妙,使金块变为薄如蝉翼的金箔,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是中国民间工艺的一绝。2006年,南京金箔锻制技艺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黄金配比
    从金库中取出原料黄金,根据产品品种特殊要求进行配比,并加入定量比例的银铜元素,使其既有延展性又适当具有点坚韧性,还符合应有的含金量,如98、94、74等各种规格的金箔,成色有98与74之分(有的为97与79),前者为库金(或名顶红),后者为赤金(或名顶赤,)以满足各种颜色的金箔要求。纯足金只有经过合金配比,才有利于增加其在打制中的延展性,也造就了金箔的骨性,因此黄金配比也是形成箔性和成箔色泽的关键。

2.化金
 

图16 化金

 化金是制作金箔的初始步骤,在没有电的时代,化金靠的是燃烧木炭或煤炭,黄金的熔点是1064摄氏度,为了提高燃烧温度,古人采用风箱鼓风,使炉火旺盛,实现黄金的熔化。今人使用电炉,将配比好的黄金条放入坩锅,用长铁丝夹夹入炉(马沸炉)中煅烧,使金熔化并使掺入的微量元素均匀地进入其中。一般厚度为1厘米,宽3厘米,长25厘米。渣滓析出,将金水倒入度量铁槽内冷却,使其成为金条(图16 化金),化好金还必须对金条压延,技术要求很高,现代企业采用机器来压延,使金条变为金箔片。

做金线的金箔常用规格有99金、88金、77金、74金及纯银等。以98金为例,即用银行的四九纯金99.99按98%比放料,余2%放银等其它金属熔化在一起,形成含金量98%的金箔料。按这个比例打出的金箔叫库金。

3.拍叶

图17 拍叶

传统的方法是取一木树桩,高约45厘米,立起置于地面,在树桩上面中心位置镶一方凸形金属块(铁块即可),右手拿铁锤(特制的檀树木柄,中间厚两头扁的铁锤一把,重约四斤),左手持金条在金属块上锤打金条,捶扁后放入炉内沾火,大约15分钟后取出放入茶叶水内浸泡,浸泡后取出晾干,再捶打,按照上述做法反复连续八到九次捶打即可,此时的金块已变为薄如纸张的金叶(银箔、铜箔的前身亦称银叶、铜叶),人工拍叶是将金块拍成金块后,裁剪成6厘米×6厘米的薄如纸张的金叶子(旧时裁剪成5厘米见方的金叶),捶打金叶时的工艺要求是一锤压一锤,不漏锤,金叶子要哑巴声,清亮,锤花要细,没有茶色,四边要剪齐,不能有差边缺角,每张叶子轻重头要一样,每作叶子数量要准确(图17 拍叶)。
铜叶与金叶不同,铜叶在拍叶过程中表面会因煅烧而氧化变色,需有一道酸洗工序,将做成的铜叶投入硝酸或硫酸液体中酸洗,去掉氧化层,操作时,在酸液的一边放置一小型风扇,及时吹去酸液表面的挥发气体,为安全起见,操作时,艺人要佩戴防酸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用长竹夹漂洗铜叶,并在露天通风处操作。洗叶遵循一甩、二漂、三浸洗的原则进行,直至完全洗去铜叶上的氧化层。然后还要晾干或用风扇吹干。每作铜叶数量要准确。
    传统的拍叶,全靠艺人的经验和感知,凭手感和眼力,现在一般采用机器压延的方式来取得金叶片,这种金叶是在经过几次重复的机器压延以后,成为厚度不超过0.1毫米的金箔片。

4.做捻子


图18 做捻子

 “捻子”亦作“拈子”,做捻子的工具是挑棒,用刀竹、毛竹做成扁体竹刀,将金叶子用竹制小条刀裁剪成1.5厘米见方的小金叶子,这种小金叶称为“金捻子”或“捻子”。一张标准金叶6厘米×6厘米,一张可裁成16个金捻子,“一作”128张金叶,可裁出金捻子2048个(图18 做捻子),由于金箔规格的不同,有1.5厘米见方的金捻子,也有3厘米见方的铜叶,一作金叶(或铜叶)裁出的金捻子数也不尽相同。
5.烙金开子

图19 烙金开子

 简称“烙开子”,又称“装沾”,俗称做下手,将20厘米×20厘米的乌金纸一裁四开,即为10厘米×10厘米的开子纸,将裁好的开子纸对撒,撒的乱七八糟,然后洗牌一样地撮齐,摆成四摞,每摞差不多,四摞共2200层,用乌金纸包成四包,对这四包开子乌金纸进行加热,称炕火,为下道工序装上金捻子打开子时使黄金  
能快速延伸。旧时炕火是通过炭基炕完成的,炭基炕用砖砌,炭基的成分有木炭屑、黄泥、盐、面汤等,搅和酥松,打制成直径8厘米,厚度5厘米圆饼形状,晒干留炕火用。先用直径约30厘米火钵子放入少些木材点燃后烧四只炭基,把烧着的四只炭基用“火钳”从火钵子中夹出,放入木制的炕箱四周,用炭灰盖住,采用牛皮纸卷起来的“拨火棒”开始拨炭基火。炕家生的工艺要求是:看家生拨火、看天气拨火,看人拨火。有所谓一眼火、二眼火、三眼火、四眼火、眉毛火、月牙火。一个正方形的炭基坑,四角对称摆放四个火炭基,用炭基灰将四个火炭基盖起来,用铁火筷靠着炭基边上将每一个火炭基对称戳一个小眼称“一眼火”,将每一个火炭基对称戳两个小眼称“二眼火”,以此类推还有“三眼火”、“四眼火”,将每一个火炭基边上用铁火筷拨成月牙形称“月牙火”。炕火要均匀,炕“家生”两人,一个数家生,另一个收家生,面对面坐。把木质的用透明牛皮纸、丝绵糊绷成的“风蒸”盖在炕箱上,每三张乌金纸一炕,三张一数,小火慢收,家生收得齐,不得有走支,三润銮家生,四润复火,火炕好,家生要包紧。人工炕一块家生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现在企业常用的方法,是把要处理的“家生”放入桓温箱内,来保持一定的温湿状态(图19 烙金开子)。

炕好开子后,如果开子是新家生纸,还要“克开子”,因为新家生纸表面比较毛糙、比较“泡”,还有牛皮胶在上面,直接用它打开子会使金捻子粘黏或不伏贴,甚至还会使胶化开来,这样就要将新家生纸包好空打,使家生纸表面服帖、光洁,这个过程称“克开子”。克好包紧,为下道工序装上金捻子后能使黄金快速延伸。
“开子”和“家生”都是乌金纸的别称,艺人一般在落金开子(即第一次炕火)及打开子时称其乌金纸为“开子”(纸),将金开子装入乌金纸后习称乌金纸为“家生”,但也有前后皆称“家生”的。
6.沾金捻子

图20沾金捻子    

 将做好的金捻子用指尖沾着放进10厘米见方的乌金纸包内,一层乌金纸一层金捻子,总共2048层,要求所有金捻子放入乌金纸中心,而且要放得正(图20沾金捻子),此道工序要求操作者有很熟练的技术和经验,艺人要戴用橡胶制成的手指套,套于装开子之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上,方便翻乌金纸来沾捻子和防止手指汗液留在乌金纸上呈现螺汗迹(螺汗迹易叮箔)。金捻子沾完后包好牛皮纸,绞紧,以备打开子。

7.打金开子
将装有金捻子的开子用牛皮纸(称崩纸)四条绞紧,崩纸头用糊精粘牢。然后进行锤打(打金开子的乌金纸一般是用旧的打“家生”或“打了戏”的“家生”纸),使已薄如纸样的金捻子打得更薄更开。成为金开子。现时打开子全部采用打箔机打。旧时打开子的工具是长方形大青石一块,长40厘米、宽30厘米、高80厘米(其中埋在地下一半),将青石面的右上角磨成一个长宽13厘米的“开石捻子”,打开子的工具是一把重约5斤的檀树木把倒护铁锤。打的过程是这样的:左手拿开子,膀子靠在左腿上,绞紧的开子放在青石一角的开石捻子上,用倒护锤分路数四方掉转打,再翻身锤打30-40分钟,然后拆开子看一下,再用绷纸绞紧,继续锤打,这样反复几次,一个上午开子可以打满。打开子有严格要求:起锤时要拦头打,先打开子的二路,使开子与捻子伏贴,起锤不宜过猛,这样会使捻子四周裂口呈圆形。打开子的质量要求是绷紧绞紧,捻子丢平,拦头翻身掉边打,八字头十字头,按顺序锤打,开子要打的方,不能出屑子,箔的份量要均匀,开子要打成蟹壳式,不叮不破不塘心。
8.装开子

 21和尚头

旧时对装开子的家生纸有特殊要求,乌金纸在使用前还要先拍上滑石粉,以减少它与金属的阻力,在使用家生时,要将所有家生纸的一角剪成半圆状,俗称和尚头(图21和尚头),然后将它们撒开,重新排列,在新排列中要求相邻四张家生的和尚头是按顺时针方向依此排列,相邻的两个和尚头不能重合,这样做是因为上下家生由于和尚头不重叠,就可以咬槽,使打了戏的家生包能够收紧,否则,敲不到边,特别是四个角打不薄,新家生纸仍然要包起来进行空打,使家生无毛孔,否则就会在打箔过程中出现空眼、紊边、巴纸等现象,从而影响产品质量。剪家生工艺要求:二指剪刀口,直直横刀,把圆圆和尚头,刀刀剪到十字头。好家生的标准是:生活长得快、科目大、四角长肩膀。
    将“金捻子”小心翼翼地用鹅毛趁口风挑起,放入有开子纸四倍大的乌金纸(俗称家生纸)包内。这里使用的鹅毛也是一种特殊工具,不是随意找来的就能用,它必须是老鹅左边翅膀上第3、4支的翎毛才行,因为只有这种鹅毛的长短和弹性,适合艺人右手操作,且不产生静电。装开子也必须有相当经验的师傅进行操作,移动开子的动作必须连贯、一气呵成,并保证挑入的金开子稳稳落在家生纸的中间,使每张金开子的移动位置保持一致。
9.炕炕
将装好的家生纸(包括放入的金开捻子)放入炉内控温,保证其不受自然空间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旧时是用烧木炭的炉子,靠艺人经验来控制火候掌握温度,现在用电炉恒温控制。
10. 打了戏

 图22 打了戏

“了戏”是南京的一个方言,意为没有戏了、结束了,“打了戏”是金箔锻制中的最后一道锻打工序,也是制箔过程最关键的工序,最能凸显打箔艺人的技术纯熟度。将炕过的“家生”包继续锤打,打到不能再薄再细的程度,此时,薄如蝉翼、柔似绸缎、轻若鸿毛的金箔便打成了,这时每张金箔厚度达到0.10微米。现今的“打了戏”是将家生包放在打箔机的锤下旋转捶打。传统方式的“打了戏”是金箔锻制技艺中难度最大、最辛苦的一道,也是技术含量要求最高的一道。打了戏的内容是这样的:正副手各一名,上下对坐,上手又称推锤,上手掌七、八斤重的锤,掌握翻纸、移动等技术要领,要求动作“迭得起,推得着,吃得开,喂得进”,下手又称护锤,下手抡约四、五斤重的小锤。打大锤的要领是举锤擦耳朵,落锤擦右胸,上下一条线,锤头正鼻梁。下手称护锤,打护锤是随推锤落点打,锤要重,手势是“上去像个圈,下去像个边。”要“前斩后跺中心靠”。前斩剪刀口(拦头打),中靠颈子离(家生的关键部分),后跺里杆锤(往里赶)。这一锤打过程中的秘诀,是金箔业世代相传的,又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全靠锤打过程中心手的默契配合、上下手的默契配合(图22 打了戏)。旧时至今都是按路数打,分三路打,里二路,外二路,一掉七路锤,“里二路辟新外二路”,“家生”的中心称“辟心”,“辟心”带点锤,边上为“行锤”,行锤分里外。四掉为一面锤,然后家生翻身再打另一面,反面、正面,轮流反复打,中心不能多打,四面为一拆锤。打一个了戏,约打三万锤,早四拆锤,下午三拆锤,共七拆锤,家生要叠得起,推得着,拦头打,中间靠。一般每次打约45分钟后,将“家生”包拆开,使其冷却20分钟左右,而后将上半包和下半包对调重新包好绞紧,这一过程称“一拆”。下午三拆锤,因此时箔薄了,要减锤看箔打。最终的质量要求是箔的份量要均匀,“不眦不涝不破不烂不塘心,不丁丁搭搭起狗肉块,箔打出来要起水波浪”打了戏的上、下手有些像打铁,上首左手拿家生称“荡手”,在石矶上前后左右称“动”。

旧时艺人学打箔非常辛苦,打了戏要经过苦练,有一项内容叫“划膀子”,讲究三点一线,练的骨节都有些弯,不似常人的手,空练时抓一把筷子练,筷子要擦着手的脉芯运行,划膀子要划出一身汗,即便冬天也如此。
南京金箔业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研制机械打箔机获得成功,从此减轻了打箔工人的劳动强度,但整个生产工序还是以手工技艺为主。
11.出具

图 23出具    

出具又称“出起”,所谓“出具”,就是将锤打而成的金箔从乌金纸包里取出的过程,由于打了戏之后的金箔不能长时间放在乌金纸内,因为乌金纸包会因受温湿度的影响而变形,所以必须尽快将“家生箔”移至“毛太纸”(毛太纸,又称仿宋纸,原产于江西,是我国手工纸种之一。由草浆和竹浆配抄而成。纸面软和,吸水性强,据《小石山房丛书》中载: “江西特造之,厚者曰毛边,薄者曰毛泰”, 由于毛太纸极其柔软,能使金箔不受损坏。)内。出具的环境要避风,先放开待出具的家生,开对角头(一分为二)将分开的一半家生卷起,用手四方各捏30次,共捏120次,使箔与纸散开。金箔很薄是不能直接用手去取的,前辈的金箔艺人发明了用鹅毛去挑,同时配以口风吹的取箔方式,即将乌金纸包内的金箔用口风配合鹅毛挑入柔软细致的毛台纸内(图 23出具),挑一张金箔盖一张毛太纸,旧时毛太纸(此时又称“出纸”)上要擦白粉,金箔不平时,只能用口轻轻吹平。工艺要求:将乌金纸家生捏好,出纸白粉(滑石粉)擦均匀,出纸要干,口风吹得大小适当,一条线吹得准,箔不出坏,原张原样,不漏出,家生出完要挛齐,不得有走支,揭家生要细心,悠悠慢慢揭家生,不能将金箔揭坏,破碎金箔另用出纸摆放,桌板上的金箔要用鹅毛扫干净包好待入库。

12.切箔

图24 切箔

切箔的工具有三件,一是“皮板”,一是竹架刀,一是挑箔、切箔、补箔的竹刀。“皮板”是切箔时垫衬的板子,用猫皮绷成的,因为猫皮毛孔细,有静电产生,金箔在皮板上比较熨贴。竹架刀是用木片和竹片组合而成,框架是木质的,连在框架下面切箔的部分是一种特殊的的竹子制成的竹刀,切金箔的技术要求也很高,艺人们要练就一年加半载的功夫,练成口风成线的本领,达到三根点燃的蜡烛,吹灭中间的一根,两边的蜡烛闻风而不动,到这种程度才能上岗工作。技艺过程中切箔艺人说话不能快,大气不能出,一丝不苟,小心翼翼,旧时切箔的环境是不能开门窗,夏天不能搧扇,冬天不能烤火,艺人相当辛劳。切箔是金箔锻制技艺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切箔前,按规定尺寸,将竹架刀调整好,用竹架刀裁切,拼角、点沙眼,用另一竹刀挑箔,挑箔要挑正,切时将金箔用口风吹起来,放到竹板上,吹平,使金箔在皮板上熨帖,再用竹架刀切金箔,吹去多余的部分,将切好的金箔挑到切箔纸(亦为毛太纸)上(图24 切箔 ),挑一张覆盖一张毛太纸,一百张金箔一扎,包装入库。金箔艺人总结出切箔的口诀:“切箔要穷匡子、富角刀、点三角、合龙门、丝线边;挑箔要挑走,看生活切生活。”对回残的解释有:大角刀大拼,小角刀小拼,箔有沙眼要补,大沙眼大回残补,小沙眼小回残补,点沙眼回残要小三角形,箔要靠边切,回残要细小,不得有参鱼苗、田鸡(南京当地俗称,指青蛙)头、泥鳅肚、狗肉块等形状的回残。近年南京金箔业曾在切箔板上采用铺撒滑石粉来替代线香灰的传统方法,后随着金箔的出口,因滑石粉清不完全,沾在金箔上会而影响到金箔成色的测定,便取消了此种方法。
较之真金箔,铜箔及铝箔在制造过程中少“切箔”这一工序,因为铜与金的结构不一样,铜箔、铝箔厚,不可能打到金箔那么薄的程度,铜箔打好后,将铜箔的尺寸确定好,准备同尺寸的垫衬纸,“出起”的铜箔尺寸都大于纸的尺寸,操作时一般以每100张为单位双面夹板后,用猪鬃短毛刷刷边后即为成品,无需切箔,铝箔要求不高,不需收边,有碎屑子。

(二).古文献对金箔工艺的记述
    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对打箔的记述:“凡色至于金,为人间华美贵重,故人工成箔而后施之。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粘铺物面,可盖纵横三尺。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内,竭力挥椎打成。(打金椎,短柄,约重八斤)”。从宋应星记述的内容可测出明代金箔的厚度,也可以看出,是分两次打成(第一次打“成薄片”,即为“打开子”的过程,后包入乌金纸,即今南京打箔工序中的“装开子”,再“竭力挥锤打成”)。
清代吴江人迮朗在他的《绘事琐言》中对金箔锻制技艺的记述则更详细了:“尝闻打金之法:首熔金,次凿碎如米,捶扁成片,夹以乌金纸,取其滑而不滞也。护以炉中炭灰,取其燥而不润也。百层为一束,束以绳,捶以木椎,勿太重,亦勿太轻。轻重不均,则厚薄不称。锤至寸许大,谓之开荒。停一日,俟其冷也,层层揭开,易乌金纸,添炉灰,仍以绳缚,捶至四寸余宽则成矣。锤初停,中热如火,不可立解,解即化为珠,须一二日冷定,乃可开也。”从迮朗的记述中可看出清代的金箔锻制技艺中的锻制方式方法与今天相比,没多大差别的,文中的“锤之寸许大,谓之开荒”,显然是我们南京金箔锻制过程中的“打开子”,这术语的不同,可见不是同一地的打箔,再者,“开荒”后停一日”、打了戏后“须一二日冷定,乃可开”(乌金纸),在现今的打箔艺人看来,已无必要。据金箔艺人的分析,可能是那时打箔,若不待冷定打开乌金纸,恐金箔忽然受冷,引起开裂。今天南京的打箔,从乌金纸中取出“开子”或成箔,一般在锤打结束后,过半个小时就可打开来了。可见今天的打箔技艺包括乌金纸的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天工开物》上有切箔技艺的记载:“凡纸内打成箔后,先用硝熟猫皮绷急为小方板,又铺线香灰撒墁皮上,取出乌金纸内箔,覆于其上,钝刀界画成方寸,口中屏息,手执轻杖,唾湿而挑起,夹于小纸之中。”
迮朗在记述切箔工艺时是这样描述的:“开时见风,则金皆飞去。必密室中,四壁纸粘,一人以木尺许竖于下,方板五六寸,横于上,塗板以粉,上铺狗皮,炭火一盆,时熏其板,防湿气粘金,虽六月不废也,皮上置金薄,竹刀切方为八块或四,大者三寸三分,小者一寸一分,夹以白纸,十张为一帖,千帖为一箱,是名金薄,俗呼为飞金,凡漆饰绘画多用之。”迮朗说切箔的垫板上铺的是狗皮,而且要用炭火时常熏熏,这一点和宋应星的记述及当今南京金箔工艺中的切箔是有差别的,南京的切箔,同《天工开物》上介绍的方式是一致的,也是用猫皮做垫板,且不用炭火熏皮板,迮朗是吴江人,极有可能记述的是苏州一带的切箔,地域不同,制作技艺也许是有差别的。
(三).乌金纸制作工艺
有研究者认为,纸的发明改变了金箔生产的工艺。考古实践说明在纸没有发明的时代,人类已经使用金箔了,只不过那时的金箔厚度也许比今天的厚,那时人类生产金箔,是用丝绢类的布包裹或用肠衣隔垫金叶供艺人锤打,清代仍有这方面的记述,清《时务通考》卷二十四《化学九》载:“打造金箔,先铸金板,用钢轴轧薄纵横剪为小方块与薄肠皮层层相间,以大椎打之。”流传在南京龙潭一带的《仙家造金箔》,说的就是葛仙翁用黑道袍包裹金块打成金箔,究竟何时何地何人开始将金箔夹入特种纸内进行再度加工的,尚未见历史资料的记载,可以说,乌金纸的发明,改变了金箔生产的工艺,提高了黄金的利用率。也可以说,在金箔锻制技艺中,“纸”是生产金箔的关键,在上万次锤打过程中,要求纸质具有耐冲击和耐热性,不能破损,因而这种纸的制作方法极为考究。这种纸就是“乌金纸”(图25乌金纸制作)。

25 制作乌金纸

《物理小识》是明末学者方以智(1611-1671)所著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学术著作。《物理小识》记:“造金箔,隔碎金以药纸挥巨斧锤之,金已薄而纸无损,纸初褐色久则乌金色。”《物理小识》转引“魏良宰云:乌金纸惟杭省有之。其造纸非城东淳右桥左右之水不成,其法先造乌金水刷纸 ,俟黑如漆,再熏过,以捶石砑光。性最 坚韧,凡打金箔,以包金片打之,金成箔而纸不损。”资料显示乌金纸产于浙江省,但这只是清代的情况,南京金箔老艺人回忆过去打金箔,所用乌金纸亦由自己制作,南京金线金箔总厂的老艺人都记得厂里有处“黑房子”, 图25 制作乌金纸
那里是制作乌金纸的场所,南京乌金纸的制作方法同浙江省相同(图25 制作乌金纸)。
乌金纸原称“五伏纸”,即经过五个伏天方能制成的纸。在浙江山区里有一种竹叶,将其埋于地下五年,然后取出用石锤捣烂,成为纸浆制成纸张,接下来用豆油灯熏烤瓦片,待瓦上形成黑炭后刮下黑粉,再将黑粉与植物胶混合后涂在竹叶纸上,经过烘干,这种纸就是乌金纸,其表面极为光滑油亮,将金片夹入其中锤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黄金的延展性,正是由于这种乌黑发亮的纸加工工序十分繁琐复杂,纸的来源又那么稀少,所以被称为“乌金纸”。
《天工开物》中对乌金纸的记述是这样的:“凡乌金纸由苏杭造成。其纸用东海巨竹膜为质;用豆油点灯,闭塞周围,止留针孔通气,熏染烟光,而成此纸。每纸一张,打金箔五十度,然后弃去,为药铺包朱用,尚为破损,盖人巧造成异物也。”
南京金箔业的主要厂家南京金线金箔总厂及金陵金箔公司先后经历由自制乌金纸到购置浙江产乌金纸到进口乌金纸直至自行研制出乌金纸制造技术的过程,终使生产成本大副下降。摆脱了依赖进口乌金纸的被动局面。南京金箔业制作乌金纸,分传统制作和当代新工艺制作两大阶段。
1.传统乌金纸制作技艺
南京传统乌金纸制作技艺的历史已很难考,南京金箔业艺人对乌金纸有个俗称:“家生”,号称传统产品乌金纸出之浙江,有许多古文献上采用此说,但在浙江却没“家生”一说,“家生”旧时写着“傢生”,如果按照字面上来解释,“家生”是家中生产制造的,市面上不能购买到的纸张,有艺人认为,“人”字旁,说明跟人有关联,有小作坊做手艺的意思,有专家认为“家生”有吃饭家伙(干活工具)和家具的意思,在吴地手工艺者中词义更多指维生工具。可以说金箔制作的重地南京乃至苏州历史上都应有乌金纸的制作,因为江浙都有乌金纸制作的主要材料——毛竹,南京六合早在汉代就发明了纸张“六合笺”(《中国造纸史》转李肇著《国史补》卷下《叙诸州精纸》条云:“纸则有越之剡藤、苔笺、蜀之麻面……扬之六合笺,韶之竹笺”),南京满足了乌金纸制作的条件,也不可能在漫长的数百年间,专门购置浙江产的乌金纸,特别是现当代的乌金纸制作已有文字可考。南京金线金箔总厂在建厂五十周年编辑出版的《流光溢彩  走向未来》(内部资料)一书中记述:“1964年试制出传统的‘乌金纸’。乌金纸是箔类生产的一个特有的配套工具,虽然制作水平不尽人意,但在当时打破了浙江地区的技术垄断,解决了企业生产上的一大难题。”厂里老工人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厂里有处“黑房子”,是生产制作乌金纸的地方。江宁金箔集团编辑的《让世界金光灿烂——中国金箔王国50年》(内部资料)记述1984年,南京江宁县金箔锦线厂因“辅材乌金纸(即家生)严重老化”,企业负责人“拍板决定:不惜血本,一律采用质量最好的‘上虞家生’以确保制箔质量。”从一个侧面看出,南京金箔企业都曾制作过乌金纸,但质量与浙江地区的乌金纸相比尚存在差距,据南京金箔业老艺人回忆,浙江上虞也曾有乌金纸制作艺人来南京进行生产。今浙江上虞乌金纸制作技艺纪念馆陈列文字有:“1967年,南京金线金箔厂聘请赵纪堂师傅为技术指导。由于赵纪堂是乌金纸‘黑房’师傅,对‘白房’工艺不甚熟悉,于是只好暂时将前道工艺放在他的老家进行,由熟悉‘白房’工艺的赵高生师傅负责,然后将半成品运往南京加工。”可见当代南京乌金纸的制作技艺是由浙江传入,从南京乌金纸制作的工艺中也能看到浙江艺人制作乌金纸的影子。    南京乌金纸的制作主要经过“白房”、“烟房”、“黑房”三大环节,主要制作工具有:
    马松纸,60盏柴油灯,弧形大瓦片(后改为弧形铝板片),据老艺人介绍,前辈艺人选用的是唐朝瓦片,还有刮刀、大木桶、煨好的牛骨胶、大铁锅、球磨机、长桌板一张、15厘米×10厘米的特制羊毛刷、长40厘米×宽25厘米×高10厘米青石一块,此石要磨的平整光滑,脸盆一个、电炉炕一台(旧时用烘箱),炕镊封镇牛皮纸糊好,人工做烟胶水的石舂臼一个、大长柄檀树木锤。
(1)打纸
将购置来的马松纸(相传此纸是用浙江奉化、富阳谷雨前三天后三天的毛竹,经过五个伏天的石灰水沤制,所造出的纸)用重物压实,按照一定规格(一般是20厘米×20.5厘米)进行裁剪,然后进行浸纸,潮湿均匀,再榨平,揭纸晾纸,收纸整理后,用檀树大长把木锤对其进行敲打,整个过程同传统真金线制作过程中的“打纸”相同,使纸的紧密度提高,由于打纸是在正常的屋内进行,故称为“白房”过程。
(2)做烟胶

图 26锡壶灯用于燃烟

将弧形大瓦片摆在柴油灯的架子上熏烟,烟熏好后,将瓦片上面的烟灰用刮刀刮下来用桶盛好,交给做黑烟胶水的艺人,将熬好的牛骨胶水和烟灰按配方比例(1:1),放到球磨机里面,球磨机的洞门密封后滚动球磨,每次30分钟,再放胶水密封球磨,一般10斤烟灰一次性放到球磨机里,胶水30分钟放一次,反复同样做法,直到胶水放完为止,大约5个小时做好黑烟胶水。由于做烟胶的过程都通过燃烟来取得烟灰,故此过程被称为“烟房”。旧时用锡制成的灯盏(图 26锡壶灯用于燃烟),燃料是青油,在没有球磨机之前,是用铁制或陶制的缸用人力进行挨磨烟胶,要不断地用力搅拌,并掺入一定比例的清水,制成黑烟胶水。
(3)刷胶

图27刷胶刷

 刷胶水烟纸,两人一组,一人刷烟胶,一人理烟纸,将打好的纸摆放在青石上面,右手持刷,按捺好白胚纸的边角,刷黑烟胶水,一张纸5刷,要刷的开,刷的均匀,依照“米”字形路数刷纸,刷好摆在电炉炕上烘干,一人收纸理纸,将刷好的一面烟纸理齐包好压紧,称一胶烟。接下来再刷另一面,刷好烘干理齐包好压紧,称二胶烟。同样反复如此做法,每张白胚纸一面刷二次黑胶水,二面即刷四次黑烟胶水,称四胶烟家生。每包家生2400张,铜箔家生白胚纸每一面刷黑烟胶水一次,两面刷二次黑烟胶水称二胶烟,工序与金箔家生相同(图27刷胶刷)。每一块家生理齐、包好、压紧、克(方言,压的意思)好,再进行烘干处理,将刷过胶的黑烟胶纸,放在层层屉板上进行烘干,入库收藏。由于此道工序里,见到的都是刷过烟胶的黑色纸,故被称为“黑房”。
工艺要求:熏烟房门窗要密闭,柴油灯摆放在房屋四周的水泥台板上,柴油烟要熏好,烟要刮干净,注意用火安全,做烟胶配方比例要精准,挨烟胶一定要挨透,烟胶水要做透,一锤接一锤用力捶打,烟胶水要均匀,做好后还得进行一次过滤,确保烟胶水纯净透彻。
旧时传统乌金纸还有一个“培养”过程,即须由初级的打制,先是打制铝箔1-2次,接着来打银箔,然后打箔师傅根据实际情况筛选出其中“优秀的”长势好的乌金纸继续打一二次银箔,再看其长势,从中再选出来一二块乌金纸,进行培养,最终确定打金箔的乌金纸,未被选中的继续打银箔或铝箔。旧时金箔行业中还有“新家生要老开子打,老开子要打新家生”一说,这是因为“打开子”工序在“打家生”之前,“老开子”经过多次捶打,纸的质地更紧密,光滑而稳定,能使打出的开子更平整,为下一步的“打家生”提供质量准备。由于行业中认为打银箔较之打真金箔用的乌金纸“家生”要求略低,一般打过几次铝箔、铜箔的乌金纸“家生”的都能被用来打制银箔,铝箔比较软,“养”乌金纸,不伤“家生”,银箔也比较软,乌金纸打过铝箔、银箔,才能打金箔,打铜箔的乌金纸不能打金箔。乌金纸打出来的箔如果不规范,则不能用来打金箔。     
1. 当代乌金纸制作技艺

图28 当代工艺生产的乌金纸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南京金箔厂家一直使用浙江产的传统乌金纸,随着市场对金箔需求量不断增大,传统乌金纸的缺点越显突出,其生产效率低、耗金量大,成为金箔发展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南京金箔厂家组织力量,决心自行研制,以纸张筛选、涂层配方为主要突破方向,进行全方位研发创新,南京金线金箔总厂及江宁金箔集团金箔公司分别于2000年、2003年获得成功。新型乌金纸的诞生,将金箔品质、生产能力、耗金量指标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也为南京金箔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础(图28 当代工艺生产的乌金纸)。
(1).新型乌金纸技术内容、特点、水平:
    新型乌金纸是一项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的重要科技成果。该材料主要用途是作为打制金箔的载体材料,它是在一种专用原纸的两面涂上特种耐温涂层,整块纸可承受千百万次的捶打,使夹于其中的金片延展成箔,而涂层不粘连、纸张不破裂,以彻底取代传统乌金纸。与传统纸比较,新材料具有耐击打、寿命长、成品率高、簿而不破、延展速度快的特点,已经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材料的水平,结束了国外对中国这一技术的封锁。

(2).主要技术指标、工艺路线:
   提高金箔的品质:厚度均匀、无砂眼、少拼接,正品率从60%提高到95%以上。
    提高金箔产量:生产效率提高50%以上。
    材料成本大幅下降:传统材料使用最高不超过八次,而新型材料平均使用次数20次以上,最高达60次。
    降耗:每万张耗金量下降30克左右。
(3).工艺路线:
    原纸→刷涂→烘干→冲压制作→培养→打箔生产↑_涂层配制
(4).主要发现、发明及创新点:
采用现代技术生产的原纸,彻底取代原始制作的土纸。在纸面涂层上,突破配方不兼容性,采取化学、物理合成并用的方式,解决高温状态下箔与纸的粘连问题。采用先进的真空干燥技术,彻底淘汰沿袭千年的火炕的落后工艺。
新型乌金纸的优异性能,曾引起国家科委的高度重视,作为保护民族产业的“技术诀窍”,于2001-2011年被国家科技部、国家保密局列入国家秘密技术项目(国家秘密技术项目目录第106项)。1.乌金纸的其他功用
乌金纸古名匮纸。宋·曹士冕《法帖谱系·淳化法帖·绍兴国子监本》:“当时御府拓者,多用匮纸,盖打金银箔者也。”清•查慎行《得树楼杂钞》卷十:“南唐《昇元帖》,以匮纸摹拓,李庭珪墨拂之,为绝品。匮纸者,打金箔纸也。”清浙江诗人沈嘉辙在他的《南宋杂诗》中有“太清楼本无完字,匮纸抚来已再传;不爱女官无祐脚,墨皇新拓绍兴年。”可见以乌金纸摹拓的字帖,曾被古代文人学士称之为“绝品”,而且只是御拓才能用它,有此可见它在金石书画艺苑中的珍贵。
相传用乌金纸涂擦口腔溃疡处,可以减轻病症,也有艺人认为是因为乌金纸上沾有金箔碎屑所致。
(四).贴金工艺
1.传统贴金工艺
贴金工艺,就是用粘性液体把金箔粘贴到织物、皮革、纸张、器物及建筑等表面(俗称地子),以起装饰作用。贴金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工艺,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就已能娴熟地运用了,河南信阳的楚墓中曾发掘出土一批彩漆器,上面便有贴金的装饰。在织物上粘贴金箔,最早见于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衣服上。南京作为佛教之都,给佛像贴金的历史源远流长,民间相传:佛不离金,菩萨无金不灵,佛金佛金,佛要金身,儿要亲生。民间还流传:有山就有庙,有庙就有佛,有佛就得贴金箔。南京云锦上使用的金线,其实也是将金箔贴在纸上剪成细条条,再捻在线上制成金线,这种在制线过程中将金箔贴在纸上被称为褙金的也属于贴金。贴金在古代有用生漆的贴法,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从漆树上采得,汉代的许多器皿都是用生漆制作。我国古代涂刷地子的技法,是贴金工艺的核心组成,南京古代的贴金工艺,文献记载很少,应与中原地区相同。按照《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的收录,贴金主要还有以下几种:
    (1)用鱼鳔胶水将地子遍刷一层,这是唐宋时期的技法。
    (2)用构树津液在地子上遍刷一层,这是关中一带的作法。构树是一种落叶乔木,象桃树一样,树皮内层有粘液,用刀砍一裂口,就有粘液流出。
    (3)涂刷大面积的地子,多用豆浆的粘液、或大蒜液、或山药汁、或冰糖水。一般在布和纸质的地子上刷大蒜液,在立壁和木板上则用“金胶油”(选用浓度大的光油,掺入适量炒过并研细的铅粉调制而成)。
    (4)沥粉贴金,所谓沥粉,是将研磨细的白粉末掺合到米汤、熟桐油中,须不稠不稀粘度适当(关中使用“闻喜土”,也有用鸡蛋液调和石粉的),注入用酒硝过的猪膀胱内,膀胱口衔接一有粗细端口的铜管,沥粉时举起膀胱,粉液从细端铜管口流出并凝结为高出画面的线条,待未干时把金箔贴上。沥粉贴金的技法最早见于敦煌石窟壁画上,宋人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一书中,对这种在彩画上沥粉贴金有较详细的记述,建于元中统三年的山西永济永乐宫,在斗拱的外边缘线上有贴金装饰,是我国现存的在建筑上应用沥粉彩画贴金的最早实物。沥粉在建筑中的彩画贴金技术,到清代应用更为普遍,按用金与否和用金多少来分成严格的等级。
2.当代贴金技艺

 图29贴金工艺品

    虽然南京贴金的行业也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但业类人氏都以贴金是老北京的传统手艺之一为共识。在北京,贴金是油漆彩绘工匠们必须掌握的手艺,因为多为皇家服务,在解放前这项手艺十分神秘,传男不传女。京城古建都用南京金箔,但贴金的大多是北京人。北京的一位贴金老艺人介绍,贴金其实就是压平金箔、上金胶油,过24小时贴服平面就行了,至少管上一、二十年。贴金行业流行一说:北用胶水南用漆。是说旧时北方贴金用胶而南方贴金用漆。(图29贴金工艺品)现在贴金箔都是采用胶水,但胶水不像生漆来自天然,是化学合成的,它的耐久性差,时间稍长金箔可能会起皱、剥落。随着南京金箔业的兴盛,南京的贴金工艺厂家越来越多,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各贴金工艺厂家都总结出一套套贴金工艺技术,形成自己的特色,改变了历史状况。1986年,江宁金箔厂成立贴金工艺厂,以后南京金箔集团在全国各地建立贴金工艺公司,1994年,金箔集团的金字招牌及贴金工艺荣获第五届亚太国际经济博览会金奖。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南京贴金工艺的地位大大提高。
    南京贴金工艺基本流程如下八步骤:
    第一步:对原胚进行去毛打光处理;
    第二步:根据不同基材采用合适的封底胶对处理过的原胚进行封底处理;
    第三步:对风干的封底胶表面进行光洁处理:
    第四步:在处理过的封底胶表面涂上底胶(也就是贴金箔的胶);
    第五步:在一定的湿度、温度下待底胶自然风干到合适的程度,同时加以适当的处理;
    第六步:贴金箔,并对所贴金箔进行表面处理;
    第七步:放出一定的养护期:
    第八步:在金箔上涂保护层胶,干后即可。
   

 30奥运村贴金

   以南京金顺贴金公司的贴金技艺为例,贴金的详细过程大致如下:用安徽产的上好的生宣纸或毛边纸,最好选薄一点的,吸水性的好,把表面的漆液吸去,如果用的是胶水,(图30奥运村贴金)那么一定要用生宣纸将胶水吸去。把生宣贴在涂过漆液或胶水的表面,同时用纯棉布包裹棉花拍打,使宣纸充分接触表面,然后把宣纸用镊子揭去,再用新的一 张宣纸来吸,这样反复多遍。当表面胶水或漆液被吸的只剩下很薄得时候就可以贴金箔了。把金箔连同毛边纸用镊子夹起,把金箔的一面贴在物体表面,手法一定要轻, 图30奥运村贴金明油,如果是胶水贴的,在金箔表面涂一层保护胶,如果是用生漆贴的最后要上层明油。南京贴金工艺厂家还研制出高强度贴金,其优点是耐摩擦刮蹭、耐酷暑高温、防酸碱腐蚀、抗氧化脱落。艺人总结出高强度贴金和普通贴金的简便测试方法:“指甲稍微用力就能把表层金箔刮掉的,是普通或劣质贴金,指甲用力气才能把表层金箔刮掉的,是传统优质贴金;指甲再用力也不能把表层金箔刮掉的,才是真正的超优质高强度贴金。再者,可以将封纸箱用的强力胶带贴在金箔表面,然后将胶带撕下来,通常,普通或劣质贴金是很容易把贴金表层撕下来的,真正的超优质高强度贴金是撕不下来的。”
3. 鎏金与扫金
鎏金是我国古代金工艺传统工艺之一,近代称“火镀金”。将金箔熔于水银中,形成金泥,涂于铜或银器表面加温,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于器表,称之为“鎏金”。鎏金方法大体可分为五个过程:
(1).做“金棍”,预备一根铜棍,将铜棍前端锤扁,略翘起,抹上热酸梅汤后沾满水银,晾干。
(2).煞金,将金箔或黄金碎片放入水银中,加热溶解,溶解后倒入冷水中,形成浓稠的泥状即金泥。
(3).抹金。用“金棍”沾金泥,再沾70%的浓硝酸,将其涂在铜器上,均匀涂刷。
(4).开金。将烧红的无烟木炭放在扁形铁丝笼内,用金属棍挑着围着抹金的地方烘烤,让水银蒸发,使黄金紧贴器物表面。
(5).压光。用玛瑙或硬度七八度的玉石做成的压子在镀金面上反复磨压,使镀金面光亮。扫金也是我国传统工艺技法之一。把碎金箔置于竹筒中,用毛笔不停地搅动,使金箔成为金粉,把需要扫金的器物或建筑上先涂上粘汁,待粘汁未完全干时,把金粉均匀地洒在地子上,并用小刷子轻轻扫动,使金粉粘在地子上,扫落下来的金粉可收集,下次再用。
4.《天工开物》对贴金的记述
    明宋应星在他的《天工开物》一书中有关于贴金技艺的记述:“以之华物,先以熟漆布地,然后粘贴。(贴字者多用楮树浆)秦中造皮金者,硝扩羊皮使最薄,贴金其上,以便剪裁服饰用。皆煌煌至色存焉。凡金箔粘物,他日敝弃之时,刮削火化,其金仍藏灰内。滴清油数点,伴落聚底,淘洗入炉,毫厘无恙。”(注10《天工开物》卷下 五金 第155页广陵书社2009年10月第1版)这段话是说用金箔装饰物件时,先用熟漆在物件表面上涂刷一遍,再把金箔粘贴上去(贴字多用楮树浆)。陕西中部制造的皮金,是把用硝制过的羊皮拉得很薄,再把金箔贴上去,以供裁剪服饰用的。这些物件因贴上金箔都显出辉煌夺目的颜色。贴金箔的物件日后破旧不用时,可以刮削火化,金仍留在灰里。加进几滴清油,金就积聚沉底,淘洗后再熔炼,金子就可以全部回收而毫无损失。
5.为香港回归贴饰紫荆花

图31:国务院赠港大礼“永远盛开的紫荆花”

 32国务院赠澳大礼“盛世莲花”

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中央政府决定赠香港特区大礼青铜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1997年4月26日,一份急电送到了南京金箔集团领导的手中,集团召开了紧急会议,集团领导表示:“这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只许一次成功,绝对不许有任何闪失。”在接受任务后的49个日日夜夜里,金箔集团的8名顶级贴金工人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他们昼夜加工,24小时轮班,克服施工中仰卧作业的不便,生漆不时溅在脸上、身上,他们顾不得擦拭。6月15日,共贴有1、8万张金箔的紫荆花在国务院领导连连称好声中正式启运香港,7月1日,当金光灿灿的紫荆花盛开在回归的“东方之珠”时,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住了,多么精妙的工艺、多么神奇的手法,人们啧啧称赞。(图31:国务院赠港大礼“永远盛开的紫荆花”由金陵金箔贴饰,摘自《让世界金光灿烂》p.31)
图32国务院赠澳大礼“盛世莲花”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期间江泽民主席赠送的礼品“贴金全家福”,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中央政府赠送澳门特区的大礼“盛世莲花”也出自金箔集团之手。(图32国务院赠澳大礼“盛世莲花”由金陵金箔贴饰  摘自《让世界金光灿烂》p.31)

(五).打箔专用工具

图33 主锤

南京金箔业传统“打了戏”的工具是两把铁锤和一个石墩及两张小凳,主副锤手分石墩对坐,不在一平面上,主锤高,副锤低,主锤又称“推锤”,持一檀树木把铁锤,重约7斤,副锤又称“护锤”,持一檀树木把铁锤,锤重约5斤,石墩是由南京当地产的青石制成,(图33 主锤)长方体形状,在地面挖一个坑,将青石墩一个边角埋在坑里,使青石墩呈斜立状,中间放锤,在一侧捶打,此石墩称着“推石”,南京打了戏的“推石”具有很明显的地域特色,考苏州、福州、佛山等地的打金箔,其最后一次锻制,铁锤都是在平石上击打乌金纸包,德国的打金箔也是在平石上击打,而南京“打了戏”的推石是斜立,形成石尖,锤子击打时,乌金纸包与石墩的接触面小,根据物理学压强、压力与受力面积的相互关系,可看出能提高打箔的效率。据传,这一打箔方式源自南京金箔业的始祖葛仙翁的发明,南京民间有“仙家造金箔”的故事流传(王崇辉主编,《南京民间故事▪仙家造金箔》,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1990年3月第一版,第380页),该文记述了“南京帮打的是‘疙瘩’,杭州帮打的是‘平点’”,且一直影响到打箔机的制造。

 34 机器打箔

南京自有金箔锻制以来,一直沿袭传统手工方式,人工打箔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相传上世纪五十年代,南京民艺金线金箔合作社曾研制用毛竹作为传导工具的打箔机,后未能推广使用,疑为欲借助毛竹的软性来击打金箔,符合打金箔的要求。1975年南京江宁金箔厂机器打金箔获得成功,这种打箔机采用扁担锤代替人工。扁担锤用旋转电机作为动力源,通过皮带传动带动曲柄、连杆机构和扁担锤,使锤杆做上、下运动,将电机的旋转运动转变为锤头的直线运动。同年还试制成功铝箔卷箔机,1978年试制金箔生产拍叶压条机,1980年获得成功,从此减轻了拍叶工人、打箔工人的劳动强度,但整个金箔生产过程的工序还是以手工技艺为主,只不过给“拍叶”、“打了戏”的工人减轻了体力劳动的强度。1986年,江宁金箔厂与西安交大签订技术协定研制电磁式打箔机,样机研发成功后,但受当时技术水品限制,人员能力不足,生产效率低,因此没有推广使用。南京金线金箔总厂一直使用本厂研制的卧式打箔机打金箔,这种打箔机有扁 担式机锤(一种弹簧效果),打箔时带有弧度,有柔软性,适合打金箔(图34 机器打箔),因为黄金比较软,直接撞击易将其打穿。而打铜箔、铝箔是用立式打箔 图34 机器打箔
机,用空气锤带动锤头,直来直去,因为铜和铝硬度比黄金大,铜箔、铝箔也没有金箔要求高,此打箔机也是该厂自行研制。
二十一世纪初,南京有数家金箔企业开始研制全自动打箔机。2006年,南京金线金箔总厂与南方某大学研究自动化专业的老师合作研制一种由电脑控制的全自动打箔机,将传统手工打箔的全部技能转化为数据融入电脑中,在锤击驱动部件上设置变频器,变频器接收数据控制部件信号,变频器控制扁担式打箔机锤的电机驱动器,步动电机分别控制上、下机座的步进电机,通过电脑控制变频器。解决了过去金属箔锤打过程中运行线路和速度的单一、产品质量差等缺陷,使之能够改变打箔机的锤打速度,适应打箔的需要,能够改变打箔的运行轨迹,使得打箔质量得以大大提高,高度自动化控制排除了人为因素对打箔质量的影响,真正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工作环境,效率得以提高。但由于机器没有实现批量化,没有专职技术人员操作维修,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成本往往比机器打箔机高等其他多种因素,故而全自动打金箔机,没有正常使用起来。南京金箔业人士认为,南京打箔的机械化程度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并不大。

35全自动装沾机

目前南京金箔企业都使用机器打箔机打金箔及各类箔,永昌正龙箔业公司使用全自动打箔机打铜箔,设备来自德国。
图35全自动装沾机

 

@2017 中国南京金箔博物馆 版权所有    @南京百事讯技术支持